國文科領域會議
時間:97/10/03
地點:行政大樓二樓會議室
出席人員:如簽到表
報告事項:
一、97學年度"自製教學媒體競賽"感謝才文月老師代表參加。
二、"線上閱讀教材徵選"感謝周建華老師代表參加。
三、西區圖書館所辦徵文比賽感謝廖秀娟老師代表評分。
四、請各位老師鼓勵學生參加文昌盃藝文比賽及聯合盃全國作文大賽。
五、11/8輔導知能研習,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專業議題討論:
國中國文科課程中的性別議題
★發想
在國文科教材中,是否也存在了性別不平等,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是性別歧視的問題?在課程安排中,我們是否能夠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設計中,或者以潛在課程的方式讓學生從國文科中學習與性別相關的議題?
★性別議題現況分析(教育改革委員會網站)
一、依據84年中國人權協會婦女人權指標調查報告,今年婦女人權比去年更令人不滿意,各項婦女人權,含自由權、人身安全權、教育權、婚姻與家庭權、社會參與權沒有一項是達研究所設定的及格分數(三分)。以往較令人滿意的教育權今年也僅得2.99。而在就業與升遷上性別的限制仍明顯存在(2.58),顯見我國在邁入開放國家之林之際,婦女的傳統角色與地位並未改善,基本人權亦未受到重視。
二、1995年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中指出,由於學校體系階層化,女性集中於職業學校,在同樣類別的學校中女性又集中於私立學校,例如高中女性比例不到47%,高職則53%而公立高職女性不到47%(謝小芩1992),大專類科亦顯男、女不同之學科區隔。近年來雖有改善,但受男女刻板印象的影響與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社會價值、家長期望、學校課程設計、教學活動等仍使兩性在教育的就學機會上不平等,進而影響其潛能之發展。
三、教育過程中的性別偏見,存在男尊女卑的人事構造中,如1993-94學年度國小校長僅8.3%為女性,國中、高中分別為6.1%與17.9%,大學中僅20%為女性副教授,而正教授僅10%。而課程設計也充滿性別區隔,如女生上家政、護理,男生上工藝、軍訓,使兩性教育一直在性別偏見中進行。又依據婦女新知於1988年出版的兩性手冊與研究報告中都指出,國小、國中與高中的生活與倫理、社會科、國文、歷史、公民與道德、家政等教科書嚴重忽視女生的貢獻,扭曲女性形象、呈現褊狹的女性角色。例如,十二冊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出現的人物中,98%都是擔任各式各樣角色的男性;而2%的女性中,包括了媽祖、嫦娥、嫘祖、慈禧太后和黃八妹。國中歷史教材中的人物絕大多數為男性,在三冊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出現的女性,除了李清照與秋瑾之外,都是備受批評的女性統治者;二百一十四幅插圖中,只六張有女性。此現象不但忽略女性之角色與成就,更強化傳統男女刻板印象與男女性區隔,更阻礙女性之學習與發展。
四、教師對學生在兩性平等教育方面的認知與引導,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過去在師資養成教育中,完全未觸及此項議題,以致如遇教科書內容有所偏差,男女來往踰矩等問題,教師自身或習而不察,或不知所措,其至錯誤輔導。而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研究也發現,教師對男女學生的期望、資源分配常帶著傳統的性別偏見。
五、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缺乏專責兩性平等教育事務之單位;各級學校亦普遍尚未設立處理有關兩性平等教育事務之委員會,致使兩性教育無法落實。
六、根據主計處1994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顯示,婦女參與正式勞動市場的比率只有45.1%不僅遠低於男性的72.5%,也較鄰近各國婦女為低,而薪資待遇不及男性之70%。而從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83)資料顯示,截至八十二年底15歲以上人口中,其不識字人口數約佔6.6% (1,035,210人),其中女性不識字人口約占5.0% (792,396人)。再進一步分析四十歲以上婦女不識字人口,達764,672人,約佔整個總人口的4.9%。以上數字顯現我國婦女不但有很高的比例未進入就業市場,也無法就業,對於個人或社會都是損失與不公平。
★性別教育融入課程中的重要性(教育改革委員會網站)
一、父權傳統與兩性刻板印象長期以來使女性在社會、學校與家庭都未受到與男性相同的待遇。這種情形不但是社會勞動力與人才的損失,更是社會進步的障礙與基本人權的漠視。為使社會與個人得以充分和諧發展,基本人權獲得保障,促使台灣社會達到真正的現代民主化,如何破除對女性的歧視,提供兩性平等的發展機會,應是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之處,特別是在改變傳統社會文化觀念方面更是關鍵問題,但是經由正式教育的方式以促進兩性平等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近年來校園性騷擾事件、婚姻暴力、兩性衝突事件頻傳,其原因除由於性別歧視等意識形態的問題之外,兩性未能充分溝通與了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由學校基礎教育一貫發展其教學內涵,落實其認知態度之發展與行動之實踐,實為學校教育之重要職責,也是兩性教育最基本的部分。
三、兩性教育是目前教育上的重要課題,而其推展與落實得靠系統而有規劃的課程設計。目前在課程、師資、教材、教法、設備等都待加強研究與發展,如何由專責機構承擔責任,是兩性教育成功的關鍵。
四、受到傳統觀念與所謂「角色分工」迷思的影響,目前各級學校在教材內容、課程設計、師生互動、空間分配等各方面,仍呈現明顯性別差異與不均的現象。因此改進目前中小學教科書教材、教法與師資,才能使傳統之意識形態不被強化,以消除兩性教育在目前教育系統中的重要障礙。
五、長久以來,婦女既為正規學校教育的不利人口,又是就業市場的弱勢族群,加上在整體社會各層面亦未脫離第二性之處境因素,成人婦女教育必需獨立開辦,已是世界各國之共識與努力的方向。目前台灣成人婦女教育如補救教育、職業技能訓練、親職教育、社區教育與權利認知教育等都待統整規劃,進而能透過多元教育管道,落實終生學習理念,以達成創造兩性平等的社會環境之目標。
六、以從跨文化比較觀點而論,傳統中國文化中婦女的地位是極不平等的,目前在台灣的情況雖已有改進,但較之進步國家仍頗有差距。在將邁入廿一世紀現代化國際之林之際,應在人權提昇的基礎上,致力於兩性平等教育,使經由兩性平等教育的系統規劃,體認目前社會不合理結構與措施造成兩性不平等,甚而形成對女性歧視的事實。祈能由此體認,促成環境的改善,使兩性在公平的環境中,充分發展,相互尊重,彼此欣賞,互補不足,以創造尊重、和諧、共榮的社會。
七、兩性平等的真義在於承認個人能力之發揮,基本上沒有男女之別,給予平等的培養及選擇的機會是關鍵之處。許多人易於以個人的經驗,指出性別角色的差異正足以達成家庭的和諧,認為我們的社會其實是沒有兩性平等的問題,而忽略了我們的社會與家庭並未給予兩性平等的培養及選擇的機會。這種認知上的差距也是兩性未能達成平等境界的主因之一。應透過教育過程,以消除目前之偏見,落實兩性平等。
★相關理論
以下分別簡潔的提出性別議題與課程設計兩方面的相關理論(王玲雅、吳書
昀、楊巧玲,2002):
一、性別議題的相關理論
(一)性別角色理論:性別差異、性別認同、性別刻板印象
1. 生物學理論:男女特質天生有別,社會對待有所不同
2. 認知發展理論:性別角色的發展與認知成熟度有關,當兒童發展到性別恆定階段,會主動表現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並模仿同性楷模的舉止
3. 社會學習理論:兒童的性別角色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經由直接被教導、獎賞適性行為及懲罰不適性行為、間接觀察模仿適性行為而習得
(二)公私領域二分:性別權力關係;性別差異並非只是「描述現象」,
實際上就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1. 公私領域的劃分:不只是分類,其實存有尊/卑、主/從、重要/
不重要之別,而且私領域的運作往往為了配合公領域的需求。
2. 兩性權力不平等的制度化:
(1) 女性與政治
(2) 女性與工作
(3)女性與福利(性別、階級、年齡與族群)
(三)性別平等教育
1. 目的在於:
(1) 破除生物學上誇大兩性差異的謬論。
(2) 檢視由後天文化所造成的性別不平等,探究其社會文化因素,並予以匡正與重建,以培養正確的兩性觀,而不以優劣尊卑的價值觀去看待兩性的差異。
2. 課程目標: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兩性教育專案小組已規擬出三方面的目標
(1) 認知方面:瞭解性別意義、兩性角色的成長與發展,探究兩性的關係。
(2) 情意方面:發展正確的兩性觀念與價值判斷。
(3) 行動方面:培養批判、省思與具體實踐的行動力。
二、課程統整的相關理論
(一)課程統整的四個面向:經驗、知識、社會、課程設計
(二) 課程統整的組織型態:以學科為本位為一端,以主題為核心是另一端
(三) 融入式課程:以學科為本位的課程統整,將議題注入學科教學
(四) 問題導向分組討論:批判教育學及女性主義教育學的教育觀
1. 兒童本位vs課程本位
2. 認知取向vs行為取向
3. 後現代觀vs現代觀
★教案設計範例
一、
課程 |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學習領域 (語文領域、國文學科) |
適用領域 |
語文、綜合活動 |
|
單元名稱 |
ㄇㄚㄇㄚ/ 負荷 |
適用對象 |
國中生 |
|
既有教材 |
國民中學選修國文第一冊 |
活動時間 |
90分鐘 |
|
教學目標 |
1. 1. 學生能賞析「ㄇㄚㄇㄚ」及「負荷」兩首新詩 2. 2. 學生能覺察自己的性別價值觀 3. 3. 學生能覺察社會上既存的性別刻版印象對自己及自己的家庭所造成的影響 4. 4. 學生能建立合宜的性別價值觀 |
設計者 |
||
國昌國中 王玲雅 瑞祥高中 吳書昀
|
||||
教 學 活 動 |
時間 |
教具 |
||
一、一、準備活動 1.教師準備: (1)(1) 整理「ㄇㄚㄇㄚ」及「負荷」兩首新詩於A4紙上,發給學生每人一張(見附件一)。 (2)(2) 事先設計「小組學習單」(見附件二、附件三)、「個人學習單」(見附件四)及「回家作業單」(見附件五)。 2.學生準備: (1)預習本單元兩首新詩。 (3)(3) 上課前排好分組座位。 二、二、發展活動 1.教師請全班或自願者起來朗讀「ㄇㄚㄇㄚ」及「負荷 兩首新詩。 2.教師進行兩首詩的賞析(包括生難字詞講解、詩的形式結構之分析、詩句中的意涵和象徵……等)。 3.以分組競賽的方式請學生討論: 從國小到現在,曾經讀過的,和描寫「母親」或「父 親」之角色相關的國文(語)課文有哪些?作者是誰? 內容大致上寫些什麼? 討論完後寫於「小組學習單1」中,每組派一位同學起來與大家分享。教師並擇優給予獎勵。 4.以分組討論的方式請學生思考下列問題,並寫於「小組學習單2」: 媽媽最常為這個家付出些什麼(做些什麼事)? 爸爸最常為這個家付出些什麼(做些什麼事)? 討論完後,各組選出媽媽最常做的三件事及爸爸最常做的三件事,並提出讓教師寫於黑板。 5. 教師引導:各位同學看看黑板,有沒有發現什麼?好像媽媽最常做的事各組都大同小異喔!不外乎是煮飯啦!照顧小孩啦!爸爸的情況似乎也差不多呢!都是上班賺錢啊!修理水電啊!各位同學想一想這是為什麼?這種情況是怎麼造成的呢?是爸媽協調後分配的嗎?或是「自然」如此?還是大家都「公認」應該這樣呢?咦!這裡也有不同的意見呢!這又是為什麼呢 6. 請學生將上述引導中所提出的問題寫於「個人學習單」的問題一上,教師再邀請2-3位同學分享。 7. 教師引導:我們已經討論這些現象的由來,現在讓我們來試試看,假使爸爸最常做的事換成媽媽做,媽媽最常做的事換成爸爸做,那麼會如何? 接著教師帶領全班一起「變裝」,把黑板上主詞為「媽媽」的換成「爸爸」,主詞是「爸爸」的換成「媽媽」,並大聲唸出來。 8. 請學生在「個人學習單」的問題二中寫下讓爸媽變裝後的感想,以及此種情形若發生在自己家裡會有什麼結果發生?教師再邀請2-3位同學分享。
三、三、綜合活動 1. 邀請學生在「個人學習單」的問題三中寫下老師今天上這堂課的目的可能何在。 2. 教師總結:今天上這堂課的目的是想讓大家想想所謂「媽媽做的事」、「爸爸做的事」真的那麼固定,沒有彈性嗎?是否有更廣大的空間讓我們都不被固定的「框框」框住呢? 3. 家庭作業:請學生在「回家作業單」中寫下將來如果自己成為「媽媽」、「爸爸」後,會願意為自己的孩子或家庭付出些什麼?(兩種角色皆要假想)
|
5分鐘
30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5分鐘
10分鐘
5分鐘
10分鐘
2分鐘
3分鐘
|
A4紙
國文教學部份請各位老師自由發揮
小組學習單1
小組學習單2
教師引導的部份可針對教學狀況自行發揮
個人學習單
個人學習單
個人學習單 |
二、
單元名稱 |
麥帥為子祈禱文 第三冊(八) |
設計者 |
國昌國中 王玲雅 |
|
教學時間 |
45分 |
教學對象 |
國中二年級 |
|
教學目標 |
1. 讓學生了解在教育男性上的刻板印象與期望。 2. 學生能體會此種期望對男性造成的影響為何。 3. 學生能培養尊重多元性別的情操 |
|||
培養基本能力 |
能力指標 |
|||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兩性的自我了解 6. 兩性的人我關係
7. 兩性的自我突破 |
C-3-1-4-2能明確表達意見。 C-3-4-9-1能察覺問題,並討論岐見 1-4-1 檢視自我期望與傳統性別角色的衝突 2-4-4 協助與支持學校或社會中受到性別岐視或性侵害者 3-4-12 運用多元思考,解決性別的相關問題 3-4-13 反省批判社會中性別刻板印象和差別待遇,提出因應解決的方法 |
|||
能力指標 |
教學活動 |
教學準備 |
||
|
1. 設計理念 本文所談為一父親對其兒子的期望,而期望內涵非常能反映目前社會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故以此
|
|
||
C-3-1-4-2
1-4-1 C-3-4-9-1 2-4-4
3-4-12 3-4-13
3-4-13
|
文的課文內容為基礎,懹學生可思考對於男性而言,此刻板期望影響為何,對於女性而言又會有何不同,然候可以引申對於多元性別(娘娘腔或溫柔漢)的概念。 2. 準備活動 教師準備關於男性特質的形容 詞有哪些,並準備屏東高樹國中葉永誌命案的剪報。 3. 發展活動 (1) 請同學就課文內容裡,麥帥希望自己的兒子要擁有哪些特質?教師將之寫於黑板上 Q1:男性是否一定要有此特質,才能叫做是「男性」?為什麼?(此部份教師可引葉永誌命案的剪報,提供多元性別的討論與思考) (2)以課本裡的「討論與練習」第二題,讓同學討論與思考,並對學習單第二題加以討論 Q2: 男性在遭受磨鍊後,若是失敗的結果,自己會有何反應?他人又會如何安慰他?此影響為何?若你是那位安慰者,你/妳會說什麼? (3)以課文第三段為例,請同學以「女性」為主角來改寫, Q3:若換成是女性,會有何結果發生?(可讓學生就傳統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來進行思考) (4)綜合活動 教師歸納,作出整理 |
學習單一 剪報的引申
學習單二
學習單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