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士禎「神韻說」評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

 

一、前言

        孟浩然年少時崇拜俠客,喜歡結交朋友、重義氣,後來折節讀書,努力寫詩,詩越寫越好,獲得當時詩壇大家的肯定和讚賞,使他對自己信心大增。《舊唐書》說他「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j。考試落第對他打擊很大,怨懟不滿的情緒反應在詩作中,「在表面的幽靜中注入了深深的不平」k,而「過故人莊」詩中賓主的友誼是真摯的,抑或有深深的不滿情緒?今試以「神韻說」來釐清此問題。

二、「過故人莊」詩的探討

()字義分析

1.      首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個性熱情好客的農莊主人,殺雞作黍,盛情相邀,而詩人也招之即來,彼此真情相待,沒有半點虛情假意、客套做作。

2.      頷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朋友真情相邀,詩人欣然前往,途中看到綠樹圍繞村莊,遠望城外青山橫列,綠樹、青山伴著農莊,農莊也就不孤單,就像我有熱情真摯的朋友相待,那還有孤單和不滿?

3.      頸聯「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到了朋友的田莊,朋友已經準備好豐盛的酒菜,賓主面對著蒔花種菜的園地,自然就談論農作物生長的情形,說話的題材多麼自然親切有味,朋友之間情感的交流多麼通暢真摯動人,沒有官場的逢迎,也沒有酬酢的虛假,再加上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詩人的不幸與不平在此得到完全的疏解,嗅不出半點詩人墨客的牢騷味。

4.      尾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賓主相聚非常快樂盡興,臨走時,詩人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農事接近尾聲的重陽日,再來拜訪朋友,喝菊花酒,即使朋友不邀,詩人也會自來,這是多麼真摯坦承的話啊!也可以看出賓主的情誼多麼深厚啊!

()寫作背景分析

1.生平

孟浩然生於唐武則天永昌元年(西元六八九年),卒於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西元七

O年),享年五十二歲。他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青壯年隱居與漫遊時期(四十歲以前)

  孟浩然一直在家鄉湖北襄陽縣附近的鹿門山(峴首山)隱居,過著耕讀的生活,

         對田家的生活有深切的體認。同時,他也曾到各地漫遊以增長見識,陶冶美感,從而提

          高寫作水準,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一展抱負。

        (2)赴京應舉時期(四十、四十一歲)

              四十歲前他勤奮讀書,努力寫作。到四十歲那年,他充滿自信赴京考試,想不到竟

          然名落孫山,受到這個打擊,他痛惡當道者的昏庸,甚至抱怨皇上的「不明」,在百無

          聊賴下,又回到襄陽,療傷止痛。

        (3)漫遊吳越時期(四十二歲到四十五歲)

              落第的鬱卒難以排解,因此,他經由洛陽到吳越遊覽,希望藉著山光水色來排解胸

          中的塊壘,順道拜訪好友,三年後才又回到襄陽。

        (4)晚年隱居時期(四十五歲到五十二歲)

              孟浩然從吳越歸來,幾乎都在襄陽隱居。四十六歲時,朝廷設置十道採訪使,荊州

          刺史韓朝宗想要薦舉他,約他ㄧ同去京師。到了約定的那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喝酒,沒

          去赴約,失去了作官的機會。

              四十九歲時,好友張九齡被貶官為荊州長史,他請孟浩然當幕僚,但孟浩然只是扮

          演陪張九齡巡視、唱和詩歌的角色而已,並無作為,不久就辭官了。

              五十二歲時,王昌齡到襄陽拜訪孟浩然,當時孟浩然正疾疹發背,不可喝酒或吃海鮮,但因好友來訪,高興之餘也就忘了,吃了鮮魚病發而死。

       由孟浩然的生平,我們可看出他對朋友的重視已超過對自己仕途的關心,他對朋是真情相待的,落第的不滿只是一時的,經過三年的療傷止痛,早就煙消雲散了。

      2.寫作背景

                 孟浩然一生命運多舛,仕途不順,只好寄情山水來排憂解愁。再者,他躬耕畎畝,田園是他朝夕相處的良伴,在大自然優美的景色中撫平了他的不滿和抱怨,而寫出「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再者,孟浩然崇拜史記中的遊俠,這些人講信用,重義氣,以真性情名留青史。可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卻是「物情趨勢力」,大部分的人都是勢力眼,重利輕義,見利忘友。相交滿天下,知己有幾人?這種現象使詩人深痛惡絕,只好隱居,自闢桃花源,而結交一些道士、和尚和農民,這些人淳樸而善良,熱情而率真,於是詩人和他們建立質樸而純真的友誼,在友誼的滋

              潤下,美景的薰陶中,詩人寫出了這樣一首詩意盎然、真情洋溢的好詩。

三、以王士禎「神韻說」析論本詩

(一)神韻說的基本理論

1.      清朝王士禎標榜神韻說,他的理論繼承宋朝嚴羽「興趣說」和唐朝司空圖「味在酸鹹之外」的宗旨。

  1)嚴羽的「興趣說」強調詩歌在表現興趣,只覺到趣味而不露痕跡,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所以他的表現方式是含蓄不露,藉著景物表達情感,此情感是真實的,而非捏造的。作品大多是五言詩的形式,音節徐緩。

           ( 2 )司空圖依詩歌的風格分為二十四品,他特別強調韻味和含蓄,尤其是沖淡的風格,他以食物為喻,說明好的作品是「味在酸鹹之外」,即五味雜陳,藉著意象性的語言表達「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的弦外音。最好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不要點明你要表達的情意,而是讓讀者體會文字背後所隱藏的情意。

2.      「神韻說」的意義和內容

       「神韻」一語來自畫論,和南宗寫意畫派有密切聯繫,王士禎常用繪畫理論和筆意來論詩。在創作手法上,強調含蓄不露。寫景,取有詩意的景物來寫,作者的感情含蓄在景物裏面﹔寫情,只透露一點苗頭,不說清楚,讓讀者自己體會,像畫遠山,淡淡幾筆,意在筆墨之外。在語言上,使用意象性和平淡自然不艱澀的語言來描寫田園、自然、山水這方面的題材。藝術風格要求自然超妙、沖和淡遠的風格。

      但是,「神韻」不等於虛無,而是以真情實感為基礎,「見以為古澹閒遠,而中實沉著痛外」,文字表現古澹閒遠,其中卻是沉著痛快的感情。「每有製作,佇興而就」,強調有衝動才創作,反對勉強的拼湊和無病的呻吟。

  ()神韻說析本詩的寫作技巧  

           本詩是五言律詩,韻腳有「家、斜、麻、花」押平聲麻韻,唸起來非常徐緩,充滿喜悅之情。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用意象性的語言呈現出一個充滿詩意的農莊畫面。「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字面背後隱藏的真摯、淳樸的友誼和情感,可說情景交融。

      未說「過」,先敘「邀」﹔既說「至」,卻敘「望」﹔到了農莊後,還留後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路寫來,層次景然,純任自然,連律詩的格律都不是拘束了。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誼融合在一起,看不出詩人的怨懟,而是透露著人間溫情。

   ()神韻說析本詩的語言特色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故人「邀」而我「至」,「雞黍」顯出農家風味,這樣的開頭多麼自然,文字多麼平淡。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用這些自然田園的題材和諧地構成一幅風景畫。「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淡淡兩句,而真摯的情誼和愉快的心情暗含在其中,每個句子都不見刻畫的痕跡,又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瀛奎律髓》評此詩:句句自然,無刻畫之跡。l

      本詩使用口頭語,描寫眼前景。文字平淡自然,沒有誇張的句子,也沒有令人興奮的詞語,而一片真率款曲的情意溢於言外。《唐詩摘鈔》: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筆尖幾不著點墨,淺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濃,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並烹煉之跡俱化矣。m真情實感蘊含在簡淡自然的語言文字中,耐人尋味。

(四)神韻說析本詩的藝術風格

          詩歌是藝術,藝術是美的,詩人用詩歌表現他對美的追求,創造優美的意境。

          首先本詩有沖合淡遠的美:所謂沖合是質樸含蓄不凸顯,淡遠是閒淡曠遠 。詩人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隱逸中度過,隱逸生活是沖合淡遠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詩人用素樸的語言,敘述恬淡的作客過程,沒有酬酢的虛假,只有友誼的真摯,生活雖淡卻淡而有味。寫青山綠樹,場圃桑麻等自然景物的色彩是素淡的,沒有濃妝豔抹,而綠樹圍繞村莊,青山橫列外城,村莊美而主人熱情,意境是深遠的。

            其次本詩有自然超妙的美:詩人用平淡的語言,自然而不露痕跡地敘述應邀吃飯的過程。整首詩沒有難懂的字眼,也沒有什麼典故,讀來易於理解,細讀玩味之餘,又能表現詩人和農民間質樸真摯的感情和作客的愉悅心情,於是作客的平常事,變得妙趣橫生了。因此《唐詩近體》:此詩通體樸實,而語意清妙。本詩的文字、語言、生活、景物都顯得自然而平淡,而情感、意境卻是清妙而深遠。

四、結語

孟浩然在<晚春臥疾寄張八子容>一詩中慨嘆:世途皆自媚,流俗寡相知。n處在逢迎諂媚的社會中,知己有幾人呢?因此詩人選擇隱逸,結交樸實的農人,渴望得到真摯的友誼。當他擁有這份友誼時,他當然雀躍萬分,格外珍惜,和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而隱居的寂寞和仕途的不順在此得到溫暖和紓解了。故詩中感受到率真的友誼和作客的愉悅心情,絲毫找不知道半點不滿的情緒了。

 

五、附錄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六、附註

    j楊家駱,《舊唐書》,二版(鼎文,682月)頁5050

    k袁行霈,《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台北:五南,827月),頁612

l方回,《瀛奎律髓》,一版(上海:上海古籍,19938月)頁1366-291

m黃生,《唐詩評三種》,一版(安徽:黃山書社,199512月)頁25

  《唐詩評》原名《唐詩摘鈔》,《唐詩評三種》包括清黃生《唐詩評》和清吳修塢、吳智臨的《唐詩續評》和《唐詩增評》

n孟浩然著,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一版(四川:巴蜀書社,19883月)頁57

 

七、參考書目:

1.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二版(台北:五南,1993年)

2.      黃生撰,何慶善點校,《唐詩評三種》,一版,(安徽:黃山書社,199512月)

3.      蕭滌非,《唐詩鑑賞》,(台北:五南出版社,799月)

4.      葛曉音, 《山水田園詩派研究》,一版(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1月)

5.      孟浩然著,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一版(四川:巴蜀書社,19883月)

6.      劉文剛,《孟浩然年譜》,一版(北京:人民文學,199510月)

7.      方回,《瀛奎律髓》,一版(上海:上海古籍,19938月)

8.      陳伯海,《唐詩匯評》,二版(浙江:浙江教育,19965月)

9.      辛農編,《唐詩三百首》,再版(地球出版社,8210月)

10.  余思牧,《唐詩傑作論析》,(河洛,6712月)

11.  楊家駱編,《舊唐書》,二版(鼎文,682月)

12.  楊家駱編,《新唐書》,(鼎文,682月)

13.  袁行霈,《歷代名篇鑑賞集成(上)》,(台北:五南,827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jh7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