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生國語文程度顯著下降,寫起文章來詞不達意,錯字連篇,亂用成語,還會唸錯字。尤其電腦普及後,按鍵盤取代書法的訓練,網路語言創造出一些怪異名詞來。如「美女與野獸」寫成「美女與野受」、「近視度數」寫成「進士度數」、「造福人群」寫成「造服人群」、「原諒」寫成「原量」、「出去玩」寫成「出企玩」、「漫畫」寫成「慢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可以挑出十五個錯字。

   又受到「臺灣心,鄉土情」的影響,臺灣鄉土味語文也愈來愈普遍,尤其是選戰時,文宣滿天飛,什麼「好鬥陣」、「好央請」、「好差教」,以至於「上介好」、「上界勇」、「上界讚」等都出籠,甚至於「賭爛票」也出現在平面媒體大標題上。殊不知「賭爛」二字是不雅的鄉土語言,「爛」是指男性生殖器官,而「賭爛票」則是說選民討厭甲候選人,而刻意把票投給乙候選人,雖然他對乙候選人並不認同,此之謂也。

  除上面錯別字連篇之外,面對文中充斥著:降子(這樣子)、你ㄅㄔ(你白痴)、係金 A(是真的)、粉漂亮(很漂亮),不勝枚舉的網路語言與符號,總讓我憂心忡忡,如果用在網路聊天室,應該是創意又有趣吧!但是用在課堂作文合適嗎?難道踏出校園投入職場能這樣寫公文嗎?也有許多學生常將長得相像的單字搞混,像是弄不清「栗」與「粟」的差異、將「裸」的發音念成「果」等。其實寫作文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思考、統整組織、表達和創造力。

   當大家憂心「英文程度的雙峰現象」或「建構式數學的存廢」等熱門話題之餘,是否注意到孩子的閱讀能力變差,作文能力也變差了?不會寫的國字愈來愈多,受影響的何只「國文」一科,「理科」的應用問題看不懂老師問什麼?「歷史」的史料分析更是無從下筆,「英文」作文的結構也零亂鬆散,教人怎能不著急?
教育部決議九十五年國中基測要加考作文,不少老師給予高度認同,紛紛表示這樣做至少有助於提升年輕學子不斷下滑的國語文能力。即使是亡羊補牢,也還不算太晚。教育當局不能因為過去作文評分標準引發不夠客觀的爭議,就廢除基測考作文,如此不只是矯枉過正,亦是「因噎廢食」。

   中文能力不只是日常生活的溝通工具,也是所有學問的根基,更是每個人一輩子都用得到的能力,不只是數學、理化等學科才應用得到,就連將來求職撰寫履歷、面試對談也都需要具備良好的寫作與表達能力,才能為自己的競爭力加分。

   然而,隨著國文堂數的減少,少的不只是學生練習國文的時間,就連老師也因此深感心有餘力不足,無法深入為孩子的中文底子扎根;加上現在學校考試大多偏向選擇題,少了讓學生文字敘述的問答題,相對也減少孩子動筆寫字的機會,種種因素導致孩子中文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儘管大家都深知中文能力的重要性,也大都認同國中基測有加考作文的需要,但面對學生每況愈下的中文程度,仍讓不少父母開始為孩子的寫作能力擔憂起來,害怕孩子會寫出讓閱卷老師看得「霧煞煞」的作文。

   作文評分確實因個人主觀不同,可能造成評分差異而提高評分難度,但不能因此不考,這樣是因噎廢食,因為學生的統整、邏輯判斷能力,若全部用選擇題來考,不見得是最客觀、公平的測驗方式。而基測加考作文,促使國中教師重視作文教學是挽救國中作文能力的釜底抽薪辦法。那麼要如何挽救國中作文能力呢?

一、按部就班不急就章

   想要提升孩子寫作能力,得按部就班,不能急就章。文章是由段落組成、段落由句子組成、句子由詞彙組成、單字再組成詞彙,因此若想寫出一篇動人文章,得從單字辨識、詞彙運用開始建構起。可以建議透過日常剪報,收集好文章,看到好句子用筆作記號,亦是增加自己寫作材料的不錯方法。這樣從閱讀累積詞彙,逐步學習如何寫作文。

二、鼓勵學生閱讀好書

   除了循序漸進寫作外,閱讀亦是促成中文程度提升的重要關鍵,筆者認為,教孩子寫作,閱讀習慣的培育亦不能偏廢。閱讀不能只是走馬看花,而是要讀出成效;建議父母在家中可組成家庭讀書會,鼓勵孩子帶大家導讀,以達深入閱讀之效;老師在學校則可建立班級圖書館,鼓勵學生多讀書,一本好書不只可增加知識,更可滋養心靈。

   除了鼓勵學子多讀書,家長老師也要引導孩子正確閱讀,帶著孩子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個性、透過問答方式訓練孩子歸納思考。例如是透過書中哪些文字描述而得知人物個性。對於閱讀種類,筆者認為無須過於限制孩子該讀哪些書,即使是武俠小說、偵探小說,也都有助於拉大孩子想像空間;建議學齡前兒童可先從繪本開始讀起,到了國小則可多讀成語故事,國中可開始閱讀勵志性散文、白話史記等。

三、分級檢測適性發展

   筆者認為可將作文設定為一種「分級檢測制度」(例如:甲級要求的是一篇好文章必須兼具文句通暢和創意構思,乙級僅需文句通暢即可),在每一等級中只有「過關」和「不過關」兩種情形,一來撇開人為的主觀因素,二來可兼顧考試過程中必備的「信度」和「效度」。

   其次,現有的「制式」考試規則對於本身較具獨立思考的學生而言,是相當不利的,阻礙了個人有其他層面的創意思想,當孩子原有的天份被消磨殆盡後,很難再有「天才兒童」的出現。因此,透過「分級檢測」應有助於引導學生「適性發展」。

   如何打破一般人對於考試公平與否的迷思?我建議不需特意選定時間來考試,平時就不定期練習作文,再配合以「分級檢測」,除了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外,也能增強個人的學習自信,進而喜歡閱讀,不懼怕考試。

四、作文命題生活化

   傳統作文課,命題呆板,只是讓孩子感到枯燥,訓練出來的孩子,像一個寫作機器,欠缺思維與想像;以創意為主的作文課,將作文變得活潑有趣,孩子也懂得思考、想像,但又欠缺修辭的扎根工作。我建議題型可以採多元化方式,例如在內容上可設定生活應用、情意抒發等類型,打破過去傳統著重「術語式」的作文教學方法,盡量將作文題目設定與日常生活相關聯,讓學生放鬆心情,自在地學習。

   也可看圖作文,因為有圖畫,學生可以用眼睛觀察圖畫中的意思,用腦筋想像、捕捉圖中所隱藏的故事內容和情節,最後再順著故事的演變和發展下筆成文。由於是看著圖片來完成文章,因此圖片的選擇十分重要,一幅好的作文教學用圖,至少需具備兩點:一是主題明顯,不需老師過多解釋,學生便能了解其大致內容;二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能引人入勝。此外,多幅圖(約三、四幅)比單幅圖更能引發學生聯想力,為了激發學生創造想像力,多幅圖不需要有一定順序,可任由學生發揮其各自不同的想像去排序。另多幅圖亦可留一幅未完成的空白圖,供學生自由發揮聯想!

五、重視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的目的,在提高學生作文能力,而當前教師們對作文教學處理的情形,卻是學生有作文,而教師無教學,作文和教學脫節,教師上作文課,負責任的,題目出好後,還能略作說明,以引起學生寫作興趣;一般情形,是在題目寫到黑板以後,就叫學生依題寫作,自己便回到辦公室和同事們聊天;甚而有的教師根本不知作文教學為何事,只知陳陳相因,上課作文,下課收卷,便以為責任全了,至於如何命題?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運材?如何擬定大綱?如何先打初稿?如何進行修改?以及文稿完成後,如何潤色?如何謄抄?這一切都很少過問,事實上,也不知道怎麼樣過問,全部作文教學過程,幾乎都是叫學生自生自滅。

   這種情形還算是好的,有的作文教學還留下不少的後遺症,譬如學生的作文,寫得差強人意時,倒還罷了;若不幸內容空泛、雜亂無章,教師不但不檢討原因,反而面對學生大吐苦水,說什麼社會風氣敗壞、考試領導教學、崇洋心理作祟,以至學生作文程度低落等等,這一堂鏗鏘有力的訓話,當然是義正詞嚴、擲地有聲,可是學生們就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了。

   其實,教師在開學之前,早應配合國文教學進度、節氣時令的不同、人時事地的變化,把整學期的作文題目,作妥適的規劃,開學後上作文課時,就可以按部就班,逐項施行,不必事到臨頭,才東拼西湊;題目出好後,教師更不可放棄教學的責任,首先應對文題的意義加以審辨,以樹立本文的主旨,再根據主旨的需要,指導學生蒐集材料,以開啟學生運思為文的靈泉;接著,還要幫助學生草擬大綱,完成初稿,再督促其初稿中所呈現的缺點,加以潤色和修正,這樣一來,原本令學生望而生畏的作文課,在教師循循善誘的教導下,便有萬斛情感、不吐不快的激動,自然意隨心轉,有水到渠成之快了。

六、改善作文批改原則

   老師應先了解學生作文全文的思想結構後,再著手分段批改。當學生努力完成一篇文章,教師應儘量保留原意,切忌大幅刪改,導致面目全非,使學生失去寫作的興趣與信心。教師應多「批」少「改」。「批」分「總批」與「眉批」兩種:「總批」就是綜合全文的看法,給予適當的評語,也就是把全文的優缺點,在文章結束後做個總評,總評需能找出文章優點予以讚美,且能指出代表性瑕疵以求改進;「眉批」是指出某段某句的特殊優點或缺點,而加註在作文簿空白處的短評。「改」就是針對學生作文的毛病加以修改。

   其實也可以從幾方面來給分,如:(一)結構和組合能力,(二)詞彙、修辭能力,(三)技巧能力(思想、分段、標點)。

七、提高寫作的興趣

   對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最有效的辦法是獎勵。例如:
  (一)口頭獎勵:教師可利用任何時間,對學生做個別口頭獎勵,肯定孩子的進步和努力。
  (二)公布佳作:教師可利用教室布告欄張貼學生作品,把班上學生表現較佳的作品輪流張貼,儘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被公布的機會,這對學生來說,可說是一種無形的獎勵呢!
  (三)投稿發表:教師可鼓勵學生將作品投稿,當學生的作品一旦上報發表,對學生將是莫大的激勵,相信學生此後一定樂於筆耕,無怨無悔!但由於上報不易,教師也應事先向學生說明遭到退稿的可能性很大,以免學生寄望過高,失望也深,反而得到反效果。

  筆者從事作文教學三十多年,發現學生作文能力之所以不好的癥結在於詞彙困窘、組織能力差,我試著要求他們先從多閱讀各類書籍開始,再教他們如何將字句、詞彙按照應有的順序組織成一篇文章,如此慢慢培養個人基本的語文能力。

   除了鼓勵大量閱讀外,「背誦」不啻為累積詞彙、強化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師可在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以我自己為例,在就讀小學、中學時期背誦許多教師指定的文章,到今天依然能朗朗上口,當中的字句照樣能運用自如。

   另一方面,我始終認為多讀、多寫是加強作文能力的不二法門。過去,由於不考作文,教師不太去要求學生的表達能力,這種情形隨著今天的政策改變,應可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要有方法,才能有效引導學生有興趣去學習,且能從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資料來源:飛揚專刊3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jh7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