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領域研習會議紀錄

時間:2008年10月24日

地點:行政大樓2樓會議室

召集人:黃可昕老師

參加 人員:如簽到表

研習內容:少年讀物選擇與導讀-開拓中學生閱讀視野

演講者:東海大學 中文系副教授 許建崑

會議紀錄內容:

    前言: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公布國小4年級學生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結果,45個參加評量的國家中,台灣排名22;2005年先做第一次試測,有25所學校,每校 2班,共1548名學生和家長參加。2006年的正式施測,有150所學校,4589名學生及家長參加。發現閱讀高分組學生較常進行閱讀有關的活動,而低分組學生則較常上網、看電視及看漫畫。

    在國中學生與閱讀方面,閱讀的目的在於提昇語文運用能力與陶冶高尚品德,「少年文學」的本質是「具有遊戲精神的文學」,是一種表現的「特殊手段」,利用文字書寫或多媒體展現,關心讀者的認知與須要關心讀者閱讀時內心的渴望與滋養;閱讀帶領人該有的觀點是大人提供閱讀方向,少年自己選擇閱讀文本。

    少年讀物與文學關係方面,兒童故事有:伊索寓言、莊子等;民間故事有:老鼠嫁女、白米洞、牛郎織女等;童話故事有: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王爾德、安房直子等,還有值得給中學生的作品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作品、紐伯瑞得獎作品和世界文學經典等。

    閱讀指導方面,小說的結構:靠情節、人物組成,情節講求表述程序、觀點敘述;人物講求靜態、動態描繪、扁平、圓形描寫;還可講求文筆、風格、調子、主題等等。

    閱讀指導舉例:作家-李潼,李潼尋找人的反省力和溫度,李潼說:我認為一位兒童文學作家,透過他的作品,讓自己和讀者同時保有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天真活潑的心,這是最成功,最快樂的。對台灣歷史、子民、島嶼的肯定;對台灣子民提出告誡;認清個別性格和集體意識,造就自己的命運;努力學習,反省自覺,方能走上康莊大道;激發生命的熱力,才能感受存在的意義。

    閱讀指導舉例:作家-曹文軒,「身心自由」最大阻力是「生命時間」的限度,曹文軒說:「生命不是消極的自我保存。生命具有不斷自我超越的慾望,它不願停滯於本身,它要享受延伸、發展、擴充時的快樂和幸福。這是個生命從自在到自為的質的飛躍的過程。」道德與情調、勇敢與奮鬥、寬恕與接納、獲身心自由。

    閱讀指導舉例:作家-張之路,張之路的作品特質:真理向前跨進了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張之路《第三軍團》序,但當一種正義的精神和行動出現的時候,人們所受到的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震撼和感動,卻遠遠勝於前者。那潤潤而下的淚水是熾熱的。自創文體、精采的情節鋪排、建構「大校園」領域、關心孩子情感歸屬與升學壓力、探討教育體制與良知、傳導科學概念與人生議題、守護正義。

    閱讀指導舉例:作家-沈石溪,沈石溪意圖,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禮義的粉飾、道德的束縛,和文明社會種種虛偽的表象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會盛衰,禮儀會更替,道德會修正,社會文明也會不斷更新,但生命殘酷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輝煌的精神內核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沈石溪作品特色:展現堅韌生命力、生動地描繪了動物世界的自然生態、表面是動物的故事,其實是人類世界的、精緻的寫作技巧、加入「教養」議題,沖淡生存競爭的血腥。

    閱讀指導舉例:作家-常新港,常新港說:「啟動我創作衝動的有這樣一些關鍵性東西:苦難、挫折、掙扎、底層。同這些相對的是不屈、剛強、和不能泯滅的對未來生活的渴望。」常新港作品特色:有著強烈的隱喻和象徵意義;悲劇、憂傷,沒有調侃與幽默。與描述的事物保持距離,觀察視角寬廣。俯視生活,全面地把握生活,冷靜客觀地描繪生活的真面貌。

    閱讀指導舉例:作家-錢伯斯 Aidan Chambers,錢伯斯的作品內涵,正如他的寫作風格,沒有絕對性的價值觀或道德評判標準,接納多元的思考與聲音共同存在。錢伯斯作品特色:展現作者對文字的熱情。個性鮮明的小說人物。提點生命的要義,進一步認識自己。在不誠實的世界找尋誠實的標記青少年議題的關懷。體會黑暗與痛苦的意義,死亡猶如重生。追尋一種純真與愛的特質。

    閱讀指導舉例:作家-茱蒂‧布倫(Judy Blume),茱蒂‧布倫作品普遍帶有通俗小說的特質,可親易讀。但比公式化的情愛小說或羅曼史,來得深刻精緻,也可以提供讀者省思的機會。朱蒂‧布倫作品特色:擅長撿拾並放大生活或情感當中許多瞬間的念頭,或幽微細瑣的肢體言語動作,文字能觸動讀者情緒、引起共鳴。關心真實生活,因此作品內容:包括離婚、青春期、性傾向、金錢、幽默和痛苦的生活,「它是真實的生活」。對於少女成長中所遭遇的困難與疑惑,頗具同理心。

    在閱讀指導者的認知方面,提供「適齡學習」的文本,13-15歲國中期,以論述理念培養抽象思維能力不受任何閱讀限制;了解兒童心理、生理成長的需要,熟悉皮亞傑、布魯納的心理學有助我們了解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幫助孩子自我認知與創造力的養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當下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建構親子、師生共讀的習慣,可以贏得孩子的信任感也讓孩子養成獨立閱讀與思考的習慣。

    結論,兒童讀物隨著文學觀念的進化而改變,從讀者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受到作品的感動、啟發,增進對相關物的判斷力,兒童與成人並沒有不同,讓孩子在課堂上練習述說可以增強邏輯力和記憶力,設定主題為中心的系列閱讀,對孩子的學習與認知,會有顯著的成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jh7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